中央文明辦6月28日在云南曲靖舉辦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并發布6月“中國好人榜”。
經地方初審和網上集中展示、網友點贊評議,共推出102位中國好人。他們中有醫生、教師、護士、警察、的哥、保潔員、快遞小哥、一線員工、農村群眾,其中一多半是共產黨員。
曲周1人
榮登6月“中國好人榜”。
她就是
帶著養父母上學的自強女孩
楊會芳
楊會芳,女,漢族,1994年11月15日出生,曲周縣侯村鎮五塔村人,河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最美中職生、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自強之星、河北省優秀共青團員、河北省三八紅旗手、河北省孝女星。榮獲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幼時幫人剝棒子、摘棉花貼補家用;求學時帶上病重父母,悉心照顧;執教中熱心關護、教育“特殊”兒童……楊會芳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經年累月的付出,唱響奉獻之歌,書寫美麗青春。
6歲養家:做人生第一頓飯
“90后”楊會芳是河北曲周縣五塔村人。她是家庭的“養女”,養母先天智障,養父楊昌榮既當爹又當娘,從小給她關愛。
2001年,楊昌榮突發腦梗塞癱瘓在床,當時小會芳只有6歲。小小年紀,她便擔負起了照顧雙親的重任。
“那個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幫家人做飯。”楊會芳說。她記得,自己做的第一頓飯是玉米粥。她學著大人的樣子,先往鍋里放了幾瓢水,水燒開后,又抓了幾把玉米面進去。煮著煮著,發現太稠了,又加水……就這樣,楊會芳做出了第一鍋“玉米疙瘩”。
上小學的時候,為了買文具,小會芳經常在上學路上撿廢品賣錢,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零工。
“這是我給別人摘棉花賺的。”一天晚上,小會芳回來特別晚,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時,她滿臉汗漬跑進家門,將1.8元遞給了父親,楊昌榮一時哽咽。
從那以后,小會芳經常會在放學后去給村里人摘棉花、剝玉米。“我當時就希望我爸留著這些錢,能買藥或是買點好吃的。”她說。
楊會芳的鄰居說,會芳給別人摘棉花時才七八歲,棉花地里剛能露出頭來,大家看這孩子不容易,經常多給她一點工錢。
“背家”求學:讀書、贍養一肩挑
后來的幾年,母親突發心臟病,父親腦出血復發并癱瘓在床,楊會芳不得不中斷學習,在家照顧父母。
生活的磨難從未動搖她求學的渴望。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讀中職可以免交學費,求學夢又一次被點燃。2012年,她靠自學考入邯鄲學院曲周分院。
可是,父母時時需要人照顧,自己走了,父母怎么辦?“思前想后,我做出決定,帶著父母去上學。”楊會芳說。
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破舊的小院,將父母安頓下來,開始了從學校到住處“兩點一線”的生活。
早晨6點起床做飯,給父母喂飯喂藥后去上學;中午趕回家安頓父母吃飯;晚上回家收拾房間,拆洗衣物,給父母擦身子……求學那些年,楊會芳每天都是這樣過來的。
“當時非常習慣,也不感覺苦什么的。”楊會芳笑著說。
“會芳很要強,家里的困難從未主動對同學和老師提過。直到入學半年后,大家才知道她的事。”班主任溫素華說。在校期間,楊會芳各方面表現優異,先后獲得學院一、二等獎學金,并榮獲學院、市級和省級“三好學生”。
后來,曲周縣中醫院聽說楊會芳的事跡后,把她們一家接進康復病房,提供住宿,還免費為她父親做康復治療。
愛的奉獻:服務社會“大家”
2015年,楊會芳來到曲周縣幼教特教中心實習,畢業后順利通過面試,成為該校的一名代課老師。她主動提出到特教部當一名康復老師,把愛獻給最需要關愛和幫助的特殊殘疾兒童。
這個特殊崗位極為辛苦,楊會芳常常身心俱疲。“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自己的母親,這些孩子和我的母親有著相似的情況,我必須理解他們,像照顧自己的母親一樣,關心關愛他們。”楊會芳說。
楊會芳的康復班有20名學生,都是6歲以下的智障兒童。無緣無故地大聲說話,突然間隨處亂跑,在教室里小便……是這些孩子的常態。對此,楊會芳從不沮喪、氣餒。她說,對待這些孩子,需要有超常的耐心和過硬的專業技能才行。
2017至2018年,楊會芳被評為幼兒園星級、骨干教師。業余時間,她還經常投身公益活動。去年被選為河北省人大代表以來,特別關注保障特殊群體權益。
“今年兩會,我建議對農村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給予更多的關注、關愛。”楊會芳說。
她表示,人大代表不僅是一份榮光,更是一份責任,以前她只需管好自己和爸媽這個“小家”,如今,她要關注社會這個“大家”,為更多的特殊群體代言。
來源| 邯鄲廣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