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創新” 磁州窯老手藝煥發新氣象
圖為趙英杰在磁縣磁州窯工作室內為陶瓷進行剔花作業?!〈迬r 攝
中新網邯鄲7月10日電(王天譯 崔巖)和泥、煉泥、拉坯……10日上午,在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磁州鎮紀莊村的磁州窯工作室內,34歲的磁州窯燒制技藝傳承人趙英杰一邊勻速地轉著轉盤,一邊將黏土放在轉盤上按壓,幾分鐘時間,一只梅瓶造型的陶坯就制作成型。
出生于陶瓷世家的趙英杰,是磁州窯趙家造坊第七代傳人,大學畢業后,一直潛心鉆研制陶工藝的他很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制瓷高手。
圖為磁縣磁州窯工作室內擺放的陶瓷制品?!〈迬r 攝
“磁州窯古法技藝有72道工序,從選料、和泥、拉坯、施釉到燒制,工序繁瑣,過去饅頭窯燒制需要15天時間。相比古法技藝,現在一些耗費人工的環節上使用了先進的設備,實現了手工難以達到的精度,燒制時間縮短到3天。”趙英杰說,“在經典白底黑花的基礎上,我們在釉色上融入金銀銅鐵等礦物顏料,提煉出釉下五彩,并將水墨國畫元素融入其中,更具北方陶瓷文化的魅力。”
據《中國古瓷窯大系——中國磁州窯》記載,磁州窯始于北朝末期,作為著名的民間磁窯,在1500年的燒造歷史中,曾長期是北方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窯場之一,以其白地黑花獨特裝飾藝術,在陶瓷界獨樹一幟。
圖為磁縣磁州窯工作室內擺放的陶瓷制品。 崔巖 攝
2006年,磁州窯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非遺傳承人,趙英杰與父親趙振宇在傳承古法制陶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研發,其父子聯合研發的陶瓷加工用泥料振動篩裝置、陶瓷產品內孔加工夾具裝置等8項技術裝置,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證書。
“作為中國制陶技藝的一部分,磁州窯應該為更多人了解、傳承,讓‘非遺’得到更好發展。”趙英杰說,他與身邊一些制陶愛好者一同傳承老技藝,如今,一同在陶瓷廠學習制陶的周邊村民有60多人。
圖為趙英杰在磁縣磁州窯工作室為瓷坯除塵?!〈迬r 攝
磁縣講武城鎮小寨村村民張雪嬌學習制陶半年了。“目前我已經學會一些簡單的技藝,能夠獨立完成拉坯、修坯。”張雪嬌說,她很喜歡磁州窯,學成后打算創建自己的工坊,吸引越來越多人加入磁州窯文化產業中。
“制陶工藝,除了傳承古法,也要不斷創新,讓產品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更能適應市場需求。”趙英杰說,在繼承老手藝的基礎上,他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創作了磁窯復興夢、邯鄲成語系列等6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北京、河南、山西等10多個省區市。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