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特村
傳統古村落
左鼓右行日悠悠,臨磁背洺幾度秋。古村八特青山綠水,風景如畫,就連村名都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歷史通卷。八特村獨有的千年村史,近千年的建鎮史,歷朝更迭,興衰榮辱,孕育了豐富的文化“礦藏”。
八特 · 古人
八特村地處太行山東麓,鼓山以西的盆地中部,村北數百米為洺河,整個村落地勢平坦,村北有土地肥沃的家后地,是出了名的種糧棲息佳地。肥沃的土地養育了優秀的人才,戰國時期趙國丞相藺相如為家鄉親賜村名,千古偉人荀子就出生在此地,趙國名將李牧的故里、廉頗的點將臺、戚繼光的練兵場都在此地。
荀子故里
據《史記》記載,荀子是“趙人”,根據邯鄲當地世代口碑相傳的說法和多次考證,荀子的故里可能是在武安邑金城里三甲荀家村,今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八特村。
據八特村老支書張憲云說,這里原來有一個叫荀家莊(又名西南莊)的小村莊,原屬武安邑金城里三甲,漢代時已堙沒在洺河之陽,僅留下過石刻銘記和世代不息的口耳傳聞。在土改時,有村民曾從南山廟頂挖掘出東漢建武二年的石碑一尊,上面銘刻著八特村是由八個小村組成,其中荀家莊就在金溝西邊的中臺地下。七十年代生產隊平整土地時,又有村民挖到過房屋的根基,瑩垅下還掩埋著荀氏先祖的遺骨。八特人世代牢記著一條祖訓:“咱這里有人家荀氏的田產,啥時候荀家追尋說要,當要施還與人”。八特人代代遵循,輩輩相傳至今。近年來,一批批當地和外地文化學者尋古問今,潛心研究,不斷深挖荀子與八特村的歷史淵源。
名將命名
藺相如(公元前329年——前259年)八特原八小村之一藺家莊(后稱中臺)人。祖輩都是制陶、燒陶藝人。后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秦滅趙后,被八特人奉為窯神,誕生日立為廟會。據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刻八特鎮始初命名之由碑記》載“戰國時,此村有八位老人,言語出眾,舉動異常,仁讓敦于儒行,禮教安于素習,彬彬然有高賢邃士之風焉。一日,趙臣藺相如、廉頗勸農至此,八老謁見于事,進退周旋之間,無不中禮,二公問曰:“爾等學業何人?”八老答曰:“受業于曾子”。二公又曰:“爾等學遇明師,故特然異于人也,如是,命此村為八特,而以為何如?”八老答曰:“善”。因此,名為八特。”
李牧故里
李牧(前279年——前229年)峰峰八特村人,李兌之孫。李兌于公元前284年隱退于八特村李家寨,六年后其孫李牧才出生。李牧一生戰功卓著,為趙后期名將,曾任代理國相,后因重創強秦被趙王封為武安君,武安固鎮“食邑萬戶”。
趙王遷三年(前233年)秦侵趙,逼邯鄲,趙王命李牧為大將軍“拔境內精兵10萬,聽君節制”,李牧“置壁壘,堅守不戰”,以“絕地戰法,日椎牢享土,分隊較射,并瞄準戰機”張兩翼包抄之法痛擊秦軍,在宣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全殲秦軍10余萬,趙王聞訊大喜曰:牧乃吾之白起也”。封武安君。古武安即現在的固鎮離八特三十余里也符合當時封君的古禮,武安之名也順理成章也。
八特 · 古跡
八特村自古以來物質文化資源極其豐富,與磁山文化發源地隔河相望,近在咫尺。村中玉帶河上的弘濟橋歷盡滄桑700多年,村中古樹名木、明清時期的韓家大院建筑群、申家大院建筑群,百年歷史的古錢莊、老酒坊、古捲棚,各古神仙廟宇等古建筑多處,石雕、磚雕、木雕,古石碑、古廟碑、古建筑上的遺物近百余件。戰國時期的趙王行宮、趙王殿、文昌閣、魁星樓、古學堂等遺址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洺河之陽,發出絢麗的光芒。
弘濟橋
弘濟橋位于村中的泄洪溝上。古道八徑之一“滏口徑”途經此橋,為古上黨地區通向冀、魯、豫的唯一通道。千百年來,這座橋雖然歷經磨難,卻是當年商貿繁榮、人口蔭盛古鎮的一個見證,也是八特人心中一塊記錄歷史文化及祥和、文明的豐碑。2012年8月14 日被列為邯鄲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個和尚倆平頭,九個獅子三繡球,二十四條石欄桿,二十四個石枕頭”。這段順口溜準確地概括了弘濟橋的基本構造。弘濟橋全長21.8米,寬6.6米,高11.5米,整座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中間行馬車,兩邊走人,是典型的明朝建筑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南大堰和西大堤都保護著大橋的整體堅固與安全,經過千百年大地震、大洪水,此橋未損。
古槐樹
古槐樹位于八特村大廟院內,是古時村民感念藺相如、廉頗為村命名之恩德,在此處修建趙王殿時所栽。古槐有三奇,一奇為:渾身長滿魚鱗片式有三十多個大小不等或球、條、塊、嘴、鼻、眼、額等形態各異圪塔。二奇為:多年不見長,三奇為:樹側枝百年一枯,而主枝又速長新枝,且枝繁葉茂。此槐高十余米,樹圍一點七三米,樹冠一百平米。古槐樹被村民譽為村魂,雖歷盡滄桑,現仍巍然挺立,生機盎然。2018年7月峰峰礦區人民政府把古樹列為一級保護文物。
韓家大院
韓家大院建于清光緒年間,長87余米,寬54米,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大小院落13座,現在還保留有兩個完整的院落,建筑結構為“珍珠倒卷簾式”。大院坐北朝南,青磚黛瓦,大門東西兩側都有十來米長的廊檐,廊檐坍塌,柱礎還在,墻上一溜拴馬石,儼然還有當年韓家車來人往的景象。韓家大院北大門,原有一雌一雄一對開口笑獅子,臉上一團和氣,意為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距獅子正南24.1米巷道盡頭有個月亮門,正沖著倆獅子的笑臉,人們叫它扭頭獅子照圓門。
韓家大院的東西跨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盛滿吉祥如意的月亮門和東西兩院的門樓上,還保存著朝鳳、牡丹、荷花等精美的磚雕圖案。石頭門墩上雕刻著天馬行空的朝天吼虎、踩云獅、飛鹿等寓意前程似錦、鵬程萬里,深深體現了中國北方冀南地區的建筑特色。
申氏莊園
申氏莊園坐落在村中心,古道從莊園中間通過,整個莊園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20米 ,莊園像一座城堡,每一條巷道兩端都有道防盜門,在莊園的中間有一座古樓,是家丁看家護院的瞭望哨。在申氏莊園有一座大院,即申家大院。這所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間,北屋為主體建筑,為歇山式南傾斜屋面,正脊上有精美的牡丹圖案、荷花磚雕,東西各有立一朝鳳。青瓦鋪頂,邊緣有貓頭、滴水、朝鳳點綴;建筑由內向外四個明柱支撐,主建筑東西遲頭各書百任二字,彰顯著主人的胸襟。申家大院在1945年——1947年間還曾經做過129師第四醫院的臨時住所,周圍民居均為醫院病房。為確保邯鄲戰役勝利,搶救傷員重返前線做出了重大貢獻。
申家錢莊位于古鎮八特十字街商業中心,始建于前清,是在古鎮八特商貿鼎盛時期創建的。錢莊建筑面積占地約600平米,房間三十余間,有營業大廳、業務洽談室、貴賓接待室,掌柜、員工、學徒宿舍和地下銀庫。門前有大片廣場,拴馬孔、拴馬樁、上馬石隨處可見,方便了各路商人的車馬停放。在古鎮的商貿街上包括錢莊、山貨行、當鋪、綢緞莊、旅店、藥鋪、肉鋪、飯莊、車馬店、雜貨鋪、糧油店、酒坊、手工行業等100多家店鋪,幾乎包容了當時商業的所有行當。原古街商鋪林立,商鋪前和弘濟石橋路面上明顯有兩道很深的車轍痕跡,告訴后人當年這里街市多么繁華。
申家祠堂建于大清同治二年,坐落在申氏莊園石門巷內,坐南朝北,面積130平方米,祠堂是個小四合院,北屋重修過,東西南三面保存完好,院內有一塊修建祠堂碑,碑文記載,申氏家族明代從山西遷入武邑八特鎮。
八特 · 傳承
如今,古老的村落不斷迎來新變化,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內正在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已經投用的學校和文化廣場,都不斷豐富著古村的內涵,讓村居越發宜居宜游。
?古村新貌
歷經千年風雨
八特村依舊優雅迷人
有時間不妨來這漫步游玩
細細品味八特歷史
(微觀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