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前小莊街道
前小莊村位于南東坊鎮西南,全村耕地1800畝,人口1500人,黨員62名。原來屬于典型的軟弱渙散黨組織“后進村”,村內環境臟、亂、差,“天晴風吹一身灰,下雨出門兩腿泥”是當時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5年,47歲的張弘當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后,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到涉縣后池村參觀學習,回來后,將后池精神貫穿融入到工作中。該村成為全縣自籌自建的美麗鄉村試點村后,更是發揚自立自強、改革創新精神,黨員率先垂范、群眾不計得失,一切勞動義務參加,一切費用自籌自支,以強大的“群眾力量、自主功能”,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村召開群眾代表大會
“在鄉村建設中,不能只靠向政府伸手要錢,要想辦法謀求發展。”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弘介紹,村里修路就是靠村民自籌自建,黨員干部帶頭籌資,協調村在外成功人士捐款。翻開村賬本,上面記錄著為了家鄉建設的捐款名單:“楊自如捐款5萬元,魏小俊捐款3萬,李瑞平捐款1萬元……”“村里花多少籌多少,錢用到了什么地方,都有公示,讓大家心中有數。”他說。
張弘上任以來,通過各種渠道自籌資金20萬元,全部用到鄉村建設上。“家鄉的水土養育了我們,如今能為家鄉建設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是理所當然的!”多次為家鄉建設捐款的該村在外成功人士李瑞平表示,村民們擰成一股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在建村排水溝時,需挖一條寬4米、深2米、長300米的大溝由村內通向村外,這段排水溝要占用到村民董會的1畝多地。60多歲的董會身體殘疾,且妻子和兒子去世,屬于貧困戶。即使這樣,他主動找到村委,愿意無償提供土地。他說:“困難時,是黨和政府給了關懷,大家幫了忙,我也要做點事,況且修建排水溝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村民自愿讓出土地用作村排水溝
許多村民和董會一樣,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面前,選擇了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修公共走廊用到村民段文彥90多平方米土地,建文化廣場用到村民段志平、張志民、郭秋臣共3畝多地,新建環村路用到80余戶村民的土地……他們也是無償提供。
該村自購樹苗、自力種管,村內大街道綠化種植2萬余棵,打造大小景點11處,統一規劃整齊小菜園,營造“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生態圈。如今,一進該村就能看到錯落有致的金葉榆、石楠樹、法國桐等搖曳身姿;就能看到在拆除的空地上,統一藍白相間護欄圍種的小苗圃……儼然一幅鄉村美景圖。
村內環境美了,村民素質更高了。該村持續開展“文明風尚”教育活動,引導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立“紅白事理事會”,制定村規民規,提倡節儉“辦事”,嚴格規定紅白事不準大操大辦。在村內文化墻繪就“孝老愛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圖畫,弘揚傳統美德。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農家書屋讀書,農閑時聽課,業余時看電影,村民生活愈發豐富,素質逐步提升。
“前小莊村立足實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共建家園,使村莊面貌發生較大變化,走出一條自籌自建、共建共享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鄉村自籌自建美麗鄉村是今年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探索和創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農工委書記趙青山介紹。
據了解,因地方財力有限,每年推進的美麗鄉村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爭相創建的需要。臨漳縣在美麗鄉村建設創新模式上進行突破,由突出打造“精品村”和“重點村”的模式調整為創建“精品村”、“重點村”、“鄉村自籌自建村”三種模式。探索財政以獎代補的形式,通過每個村獎勵2至15萬元,調動鄉村兩級自籌自建美麗鄉村的積極性,預計3至5年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
來源:云端臨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