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小廣場”成黨史“大講堂”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有支部隊來到汝城沙洲村休整,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
日前,在臨漳縣張村集鄉黃開河村文明實踐廣場,縣委黨校教師楊海英用當地方言為群眾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
“地里的農活兒忙完了,正是進行學習的好時候。”黃開河村黨支部書記武雙慶說,“用‘最土’的話講述革命故事,能夠很好地交流思想,讓老百姓感覺很親切。”
臨漳縣先后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宣講團、黨史專家宣講團、“五老”宣講團,采取“惠民幫幫團”“板凳課堂”等形式,利用鄉村文明實踐廣場、社區實踐課堂開展黨史知識宣講1800余場。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貼近青少年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習強國”線下體驗館,該縣持續開展“光影鑄魂、致敬百年”紅色電影展播,分批次組織中小學生觀看紅色經典影片,銘記黨的光輝歷史、傳承紅色革命基因。同時,還組建了“紅色光影”公益放映隊,19支電影放映小組常年活躍在鄉村文明實踐所(站)。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尤其是讓青年學生知曉中國共產黨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為國家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十分有必要。”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黃浩如是說。
文化惠民活動傳承“紅色基因”
日前,在章里集鎮文明實踐廣場,情景劇《長征》上演,紅軍戰士堅定理想、對黨忠誠、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著在場群眾。
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文化活動,在寓教于樂中更加堅定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該縣成立了鄉土文藝輕騎兵黨史宣傳隊,進鄉村到田間地頭,為群眾送去歡樂,向百姓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在狄邱鄉東狄邱村文明實踐站,清脆的快板聲引來了圍觀的群眾。“聽快板,學黨史,聽得懂,有意思。記得牢,也更加明白現在的好日子來之不易,要永遠感黨恩跟黨走。”村民柳燕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此外,該縣依托現有資源創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開辟黨史學習教育“新陣地”,建成了黨史主題公園,讓市民在閑暇休息之余,也能進行黨史相關知識學習。
小小“卡片”搭起干群“連心橋”
“志愿者為我量血壓、講防詐騙知識。如果有啥煩心事,還可以填寫心愿征集卡,過幾天就有志愿者聯系幫著解決。希望這樣的活動多開展。”柳園鎮北街村村民申利英告訴筆者。
“學黨史、感黨恩、心連心、辦實事”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主題活動持續走進鄉村。志愿者們用舞蹈、戲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演繹紅色經典故事,并為群眾測量血壓、填寫微心愿征集卡……
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走好群眾路線,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
臨漳縣采取“黨史微宣講+志愿服務+文化惠民演出+征辦群眾‘微心愿’+晾曬‘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形式,廣泛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現場征集群眾“微心愿”,按照所需服務建檔立卡、分類梳理,派發有關部門以及志愿服務隊辦理落實,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目前,該縣舉辦示范性文明實踐活動12場、鄉鎮村微小活動120余場,征集群眾“微心愿”1000余條,辦理完成950余條,進一步拉近了干群關系。
圍繞群眾關心的問題、關注的熱點,臨漳縣開通“縣委書記民生直通車”,群眾可以通過短信、郵件等形式,直接反映遇到的困難問題,或建言獻策。
“加大教育投資,新建六朝園中學、六朝園小學、王禪路小學和招賢路小學,緩解學位短缺問題……”日前,在臨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群眾小劇場,“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新聞發布會上,該縣教體局新聞發言人任志平發布項目清單。
為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臨漳縣堅持守正創新,規定動作不走樣,創新活動有特色,抓實抓好各個環節,在學思踐悟中更加堅定信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通訊員張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