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守望互助,共創中蒙關系發展新時代》(2014.8.22于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
習近平自任國家主席以來,曾先后出訪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鄰國,參與了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信會議等區域合作組織的活動,并多次在重要場合發表演講,闡述中國參與地區事務和區域合作的戰略觀點。
習近平曾經在今年于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亞洲國家。”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中談到:“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互利共贏、與鄰共進的觀念,始終貫穿習近平主席的歷次出訪,并在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得以踐行。
睦鄰:講信修睦以義為利,共建“命運共同體”
2013年和2014年習近平都選擇了鄰國俄羅斯作為當年的首訪國。習近平在莫斯科演講時提到,中俄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系,更是最好的一組大國關系,因為“這種關系充分照顧對方利益和關切,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所贊賞的鄰國關系,是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能積極促進其他各國的共同發展。“那種以鄰為壑、轉嫁危機、損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難以持久。”
講信修睦是深化鄰國間友好合作關系的根本。習近平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就提出:“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2013年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并在吉爾吉斯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上講話,強調應當弘揚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使成員國成為“和睦相處的好鄰居、同舟共濟的好朋友、休戚與共的好伙伴”。
如何將鄰國間的互信轉化為互惠關系,習近平的回答是要踐行正確“義利觀”。2014年7月習近平出訪韓國,在首爾大學演講時引用古語“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響應樸槿惠總統訪華期間提出的“先做朋友,再做生意”的觀念,指出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必須摒棄過時的零和思維,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今天,習近平主席在蒙古國演講時再次提出:“中國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堅持正確義利觀,不搞我贏你輸、我多你少,在一些具體項目上將照顧對方利益。中國說到的話、承諾的事,一定會做到、一定會兌現。”
要推動睦鄰友好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打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在區域外交中的又一重要新標簽。習近平于2013年10月在印尼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指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于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習近平在訪問韓國時也提到,中韓應當全面加強務實合作,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安鄰:和平發展合力反恐,倡導樹立新安全觀
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十分復雜。歷史與地緣因素導致中國長期與周邊國家及地區存在領土主權等方面的爭議。同時,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引起了部分國家對“中國威脅”的恐慌。面對如此復雜的安全形勢,習近平的回答是:“問題無法回避,但答案可以多樣;歷史無法更改,但未來可以塑造。”(2014.7.4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
一方面,習近平的歷次出訪,都以行動向鄰國證明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習近平曾引用哈薩克斯坦諺語說:“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防御性的國防政策,維護地區穩定和長期發展。習近平在訪問印尼時坦承,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分歧和爭議,但中國同東盟國家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目前,中國已經通過友好協商同14個鄰國中的12個國家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在習近平訪問韓國時,中韓雙方商定將于2015年啟動海域劃界談判。專家認為,面對全球紛繁復雜的海洋糾紛,中韓向世界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即只要國家之間本著友好合作精神,所有問題都可以坐下來談。
另一方面,中國對“三股勢力”絕不手軟,積極推動地區合力反恐,發揮在地區事務中的大國責任。習近平在訪問中亞四國時指出,要落實《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及合作綱要,完善執法安全合作體系,賦予地區反恐怖機構禁毒職能,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應對安全威脅和挑戰綜合中心。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習近平再次表示,“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要著眼各國共同安全利益,從低敏感領域入手,積極培育合作應對安全挑戰的意識,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
歸結起來,面對當前復雜的地區形勢,習近平倡導建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在第四次亞信峰會上習近平做了題為《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演講,強調要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共同安全之路。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說,越是面臨全球性挑戰,越要合作應對,共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
今天習近平主席在蒙古國演講中重申:“在推進區域合作進程中,亞洲國家交流互鑒,堅持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的亞洲方式,這是符合本地區特點的處理相互關系的傳統。這個傳統體現了亞洲的鄰國相處之道,在今天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富鄰:道路相連經貿互通,構想“一帶一路”宏圖
2013年9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時,陪同的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指著一幅古絲綢之路地圖說,撒馬爾罕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那里是我的家鄉。習近平指著地圖右邊的一處地方說:“那里是西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我的故鄉。”
在這次參觀的幾天以前,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首次提出,要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地跨歐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從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區域大合作格局,加深同鄰國間的經貿往來。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演講時又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基礎設施的跨境建設已成為習近平歷次出訪不可繞開的議題。中國目前在積極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持亞洲發展中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從首次出訪俄羅斯開始,習近平就提出,要將兩國合作從能源資源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拓展。目前,上海合作組織也正在協商《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從而通暢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走廊。在訪問印尼時,習近平肯定了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中國和印尼共同建設的泗水-馬都拉大橋,是目前東南亞最長的跨海大橋,即將合作完成的加蒂格迪大壩灌溉面積達9萬公頃,將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道路的暢通將促進貿易的暢通,從而強化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目前,中國同鄰國的貿易往來已逐漸向高端產業、金融服務業、醫療、共同研發等領域拓展,實現了質的提升。在習近平的歷次出訪成果中,包括同俄羅斯開展本幣結算業務、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商討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與韓國進一步簽署自貿區協定等,使得中國對地區經濟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空前加強。
在習近平出訪過的鄰國中,幾乎都包含在“一帶一路”的輻射范圍內。就上海合作組織來說,其6個成員國和5個觀察員國都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在2014年的亞信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提出,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盡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計利當計天下利。”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以道路相通的“地利”促進睦鄰友好的國際交流,以互信互惠的正確的“義利”觀念促進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習近平的鄰國觀正是形成于這樣的胸懷之中。正如今天習近平在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重要演講中所說:“當今世界,亞洲是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同時也是熱點敏感問題較多的地區,亞洲國家如何正確處理同鄰國關系,實現鄰國間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妥善解決彼此間的爭議和矛盾,是一個重大課題。要破解這一課題,關鍵在于要順應時代潮流和民心所向,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面向未來、合作共贏的原則,更多用東方智慧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
?“中國愿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