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俄等國打擊下,“伊斯蘭國”在大本營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但分支力量卻急速膨脹,活動范圍更趨廣泛,給包括歐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帶來巨大安全隱患。
“伊斯蘭國”宣稱制造了今年3月22日布魯塞爾機場和馬埃勒貝克地鐵站的襲擊,以及去年11月13日在巴黎的多起恐怖襲擊。歐洲接連遭受恐怖襲擊,民眾反恐呼聲高漲。歐洲刑警組織日前發布報告顯示,多達5000名受過“伊斯蘭國”訓練的武裝人員已經進入歐洲境內。
不僅如此,針對去年12月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貝納迪諾市發生的槍擊事件,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這一槍擊案是恐怖主義行為,恐怖主義威脅已從有組織的策劃發展成為更加難以預防的“獨狼式”行動。
2015年10月31日,俄羅斯科加雷姆航空公司一架從埃及沙姆沙伊赫飛往圣彼德堡的客機起飛后不久在埃及西奈半島墜毀,機上224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伊斯蘭國”西奈半島分支宣稱制造了這一墜機事件。
美國《外交》雜志網站日前刊文說,雖然“伊斯蘭國”的領導核心位于遜尼派聚居的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和敘利亞北部拉卡省,但從此前的一系列恐怖襲擊就能看出,“伊斯蘭國”的分支力量在膨脹,活動范圍趨于擴大,與大本營的聯系有所增強,嚴重威脅到西方國家的利益。
不管是其成員發動“獨狼式”襲擊,還是分支機構喋血,脫胎于“基地”的“伊斯蘭國”,早已擁有更強于“基地”的實力和影響力。“伊斯蘭國”此前宣稱,其分支機構已分布于中東的伊拉克、敘利亞、沙特、也門、埃及,以及南亞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非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等部分地區。
4月4日,經過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激戰,兩名敘利亞政府軍士兵慶祝收復中部城市蓋爾亞廷。 新華社記者楊臻攝
在“伊斯蘭國”四處蔓延的背景下,即便是之前一些運行獨立的恐怖組織,也希望借力“伊斯蘭國”。它們打著“伊斯蘭國”旗號,在“轄區”內征稅、設置“警察”、“法庭”等機構,采取“伊斯蘭國”的社會管理方式和治理架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伊斯蘭國”的氣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伊斯蘭國”吸納的外籍成員較多,其中包括歐美籍。
截至2015年底,大約有2.5萬名來自阿拉伯國家和5000名來自西方國家的“志愿者”曾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戰斗”過。外籍成員在“伊斯蘭國”總部與分支機構之間扮演著溝通者角色,既能向分支機構傳遞總部指令,又能向總部匯報歐美等本土情況。
這也意味著,“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大本營生存空間遭受擠壓后,逐漸向外輸出力量。而既具有實戰經驗、又熟悉本國情況的外籍成員一旦回流,將給本土安全帶來嚴重隱患,這正是歐美國家眼下面臨的現實挑戰。
從這一層面看,歐美等國下一階段打擊“伊斯蘭國”、清除恐怖威脅的關鍵在于,在繼續對“伊斯蘭國”總部保持壓力的前提下,要加強情報共用,協調反恐行動,切斷本土分支與“伊斯蘭國”總部的關聯,清除藏匿在本土的“伊斯蘭國”成員。讓國際反恐的陣地回歸歐美本土,摒棄夾帶私貨的反恐思維,才能使國際反恐努力更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