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7名委員認為“小公廁”代表了“大形象”,所以市內所有廁所應全部免費開放,由政府財政撥款,用于免費開放所需設施的維修和保養費用,并加強對保潔人員和公廁管理人員的培訓,做到管理人員不減少、服務質量不下降。
公廁姓“公”,自然應該免費,即使是公共事業走市場化路子的德國,也在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實現了免費,可我們如今還在討論要不要免費。公廁收費過高、強制收費,必然帶來社會倫理方面的爭議,過低收費、自覺繳費,所得收益相比于維護成本,還不如不收。
然而,今天的“兩會”并不是沒有討論公廁問題的必要性。公廁免費,并不意味著公眾如廁問題真正得到圓滿解決。其問題主要有三:一是收費仍然存在,不僅某些公廁還不姓“公”,而且“越來越星級化”,收費越來越高;二是公廁數量遠遠不夠,一些地方只好強制開放營利性單位內設廁所以充數,尤其是女廁蹲坑不夠,人流量一大,就要排出長長的隊伍;三是公廁標示不規范,節水、清潔等問題依然突出。
要解決公廁不足問題,僅靠財政撥款是不夠的。一來耗費資金不會少,二來政府資金使用效率不會高,三來節能、節水、環保等技術創新注定只能被動推進。而這,也正是各地政府不愿過多在此著墨、問題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無底窟窿,而不是亮眼政績。
德國“茅廁大王”漢斯·瓦爾的例子,對我們不無啟發,各地“兩會”的相關討論可否沿這個方向走一走?
在公廁這樣的公共事業上,德國走的是市場化之路,德國規定每500至1000人應有一座公廁,每座公廁相隔500米或1000米,其標示規范、衛生達標,然后進行經營權拍賣。競爭對手基本上都打的是收費賺錢的算盤,漢斯·瓦爾卻承諾不僅繳納管理費,而且保證公廁免費,自然是一舉拿下了經營權。結果,他每年僅柏林就能賺3000萬歐元,已在荷蘭、法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土耳其等多個國家跨國運營,2009年被全球排名第一的國際性戶外媒體公司德高集團收購后,其業務發展更加迅猛。
漢斯·瓦爾的生意經其實并不復雜,一是標準化建設,注重將新技術、新發明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設計出“智慧型”、“挑戰型”等不同類型的廁所產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盡量降低修建和運營單個廁所的成本;二是將廁所外墻和內墻、所有器具擺設都變成時尚的廣告墻,甚至把手紙都變成了廣告載體,香奈爾、蘋果、諾基亞等高大上的公司都給其投放廣告;三是提高附加值,與周邊的餐飲、旅游等機構合作發送餐券,由此獲得返利,現在到柏林的各國旅游活動中,有一項就是“廁所游”,進一步增強了其美譽度。
漢斯·瓦爾的經驗,至少在我們的大中城市,復制成功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很大的。各地的“兩會”代表,在提各種建議之前,不妨好好讀讀美國著名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的《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或許會對很多這類問題的認識提供不同的視角與思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兩會”代表、委員以及各級政府一定要加強學習,不要總是“說老話”、“走老路”,否則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邯鄲新聞]近年來,磁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生態資源,在生態建設、水源地保護、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