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美國“冰桶挑戰”這個以“@”符號作為傳遞橋梁的慈善方式傳至我國后,受到許多國內IT大佬、文體明星甚至包括政府部門和高官的關注,眾多名人的參與讓此項公益活動收到了很好效果——收到捐款814萬元。
作為一項備受矚目的公益慈善活動,此項活動熱鬧一番之后,對于我國“漸凍人”的救助到底有什么樣的幫助?這筆善款去向何方?現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答復——“冰桶挑戰”的善款救助了來自全國27個省區市的158名“漸凍癥”患者,并發放了12臺價值數十萬元的視控儀;另外,還公布了一些招投標情況,9家中標機構均已公開善款的支出明細。
善款使用明細的公布,是開展慈善活動的基本前提。然而,對于我國不少慈善組織而言,公開、透明等幾乎是奢侈品。去年9月,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了《2013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在抽樣調查的全國1000家公益慈善組織中,透明指數60分以上的僅為233家,占樣本總數的23.3%;即便在公開透明理念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的前提下,我國慈善組織的透明情況仍呈倒退趨勢——2014年透明指數60分。
善款透明化這樣一個基本共識,何以總是得不到有效的落實?這至少包括兩個原因,一是法制不彰則亂象叢生。當前,我國仍沒有出臺一部《慈善法》《慈善事業促進法》或《公益事業法》,據傳早在2009年,中國《慈善法》已通過民政部送達國務院,法律的起草工作進入重要階段,但到現在為止,《慈善法》仍然缺位。
二是我國慈善體系存在嚴重的行政化和管辦不分的現實,以至于此方面改革總是摸石頭而就是不過河。一方面,一些慈善組織的領導人員,長期以來享受較高行政待遇,在做慈善和做官之間出現了價值沖突;另一方面,嚴重的行政化與官僚化讓我國慈善組織成了另一個官場。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慈善組織的社會化或市場化,就顯得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冰桶挑戰”對于善款去向的公布就具有樣本意義,每一個慈善組織都需要從自身做起,以嚴格的要求、透明化的管理來告訴世人:你們的愛心、善款不會被辜負。這是一種責任擔當,是對所有捐助人的一個交待,也體現了最基本的慈善理念。
去年夏天,冰桶挑戰風靡一時,引起了一場關注以漸凍人為代表的罕見病患者的熱潮。熱潮至今已漸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