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轉
找到同類依據社區終于開證明
從信心滿滿到房產交易中心進行地址更改,到層層證明、層層受阻,工作繁忙的他已經決定放棄。“從交易中心到云秀路,再去社區又到呈貢,來來回回跑了40公里了吧。”找這4個單位要排隊、或者上下班關門,不是一天就能找到的。
上周,記者和王明見面采訪并全程陪著他走訪或電話采訪了一遍前述各個單位,走訪結果和他此前的折騰毫無二致。近段時間,他仔細看了在社區拍下的類似證明,是北京路263號附一號的攝影服務公司,原地址北京路551號。因為商鋪產權是自己的,因此自己起草了證明文本,并在“證明單位”處蓋公司章,再由社區寫上“情況屬實”并加蓋公章。“產權屬于自己,就自證‘清白’,我可不可以也自己向社區證明呢?”最后,他回到社區以此作為依據詢問,最終社區負責人同意開具該證明:“你看過去的證明當中,都是證明單位自己開,而我們管轄社區,都是寫情況屬實。”社區工作人員推測,權屬單位不愿意作為證明單位的原因或許是因王明并不是該單位職工,過去單位職工去開證明都很順利,也拿到社區來蓋章了。
記者手記
還有多少證明需要被證明
“路名又不是我變的,為什么要我跑N個地方來證明?”這是王明反復念叨的一個問題。
從房產交易中心提供的“地名辦證明”和社區提供的“單位證明”范本來看,內容無非是新舊地址其實同為一個地址,既然如此,證明為何還需要層層“審批”呢?
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地名辦地址改變后,銀行、房產交易中心等單位都不知道。不巧居住在這條路上,你就得親自去證明“你家”還是“你家”,“你家”還沒有消失。曾經,企業為了辦理行政審批,“皮鞋跑成草鞋”是常有的事——因為各單位信息沒有共享,同樣的表格需要復印幾份甚至十幾份,一個個單位排隊去交。而橫亙在市民眼前的各種“證明”,就好像民間的“行政審批”一樣那么難辦。
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行政審批在逐漸精簡,而要求開具各種奇葩證明的“慣例”和“規定”也需要逐步清理,給老百姓多提供一些便利,少鉆一些死胡同。
最近,昆明市民王明先生十分焦急,他在春城晚報·社區周刊上留言說,前幾個月,拿著房子的房產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