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是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在社會上吸收資金的行為。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非法集資者將受到法律嚴懲”。市處非辦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高息的背后是陷阱
集資者融資的目的有多種,而集資參與者希望通過高息短期內獲得高額回報,雙方都有這樣一種“逐利”的心理。集資參與者還有一種從眾的心理,許多群眾看到初期參與者很快獲得高額回報,就導致盲目跟風,一擁而上。
據報道,今年1月,常德市水果大市場、陶瓷市場等數百家商戶都無心生意,因為他們都急于向同一人追回外債。向他們借錢的是當地一名沈姓中年女老板,每家商戶借的錢少則幾十萬,多則數百萬。沈某如何輕易從眾多商戶手中借出那么多的錢?3分的高額利息跟承諾幾日后歸還是誘餌。沈某本人做生意多年,住豪宅、開豪車,自稱擁有餐飲、投資等多家公司,利潤高、回本快,只是偶爾缺資金周轉。因沈某平時在交際方面出手闊綽,以前借錢均能連本帶息如數還上。“看起來確實很有錢”是上當受騙的商戶當初對沈某的共識,也正因如此,沈某才屢屢得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涉案金額已過億元。
正所謂,“你看重的是高息,我看重的是你的本金;你有‘逐利’心理,我的陷阱專門為你而設。”
如何識破非法集資
為了更好地識別和防范非法集資行為,有必要更進一步了解非法集資的方法手段。違法者實施非法集資的常見手段有:
承諾高額回報。不法分子為吸引群眾上當受騙,往往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以高額回報引誘社會公眾。為了騙取更多的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者在集資初期,往往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待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使集資參與者遭受經濟損失。
編造虛假項目。不法分子大多通過注冊合法的公司或企業,打著響應國家產業政策等旗號,以訂立合同為幌子,編造虛假項目,承諾高額固定收益,騙取社會公眾投資。有的不法分子假借委托理財名義,故意混淆投資理財概念,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基金、網絡炒匯、電子商務等新名詞迷惑社會公眾,承諾穩定高額回報,欺騙社會公眾投資。
虛假宣傳造勢。不法分子為了騙取社會公眾信任,在宣傳上往往一擲千金,采取聘請明星代言、在著名報刊上刊登專訪文章、雇人廣為散發宣傳單、進行社會捐贈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制造虛假聲勢,騙取社會公眾投資。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虛擬空間將網站設在異地或租用境外服務器設立網站。有的還通過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和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傳播虛假信息,騙取社會公眾投資。一旦被查,便以下線不按規則操作等為名,迅速關閉網站,攜款潛逃。
利用親情誘騙。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親戚、朋友、同鄉等關系,用高額回報誘惑社會公眾參與投資。有些參與者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為了多拿提成、代理費或利息差價,不惜利用親情、地緣關系拉攏親朋、同學或鄰居加入,使參與人員迅速蔓延,集資規模不斷擴大。
集資參與者風險自擔
法律規定,涉嫌非法集資案件,除對集資者追究法律責任外,清理后的剩余資金對集資參與者按比例清退,損失自行承擔。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4年3月25日《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公通字〔2014〕16號)規定:“五、關于涉案財物的追繳和處置問題: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的資金屬于違法所得。以吸收的資金向集資參與人支付的利息、分紅等回報,以及向幫助吸收資金人員支付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應當依法追繳。集資參與人本金尚未歸還的,所支付的回報可予折抵本金。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一般應在訴訟終結后,返還集資參與人。涉案財物不足全部返還的,按照集資參與人的集資額比例返還”。這意味著一旦社會公眾參與非法集資,將自行承擔損失,也是人們常說的“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
非法集資者終將自食其果
看重高息的集資參與者自行承擔損失,而非法集資者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據報道,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間,被告人李慶玲、吳兆順等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以項目融資為由,向社會公眾公開宣傳,許以月息6%、每三個月為還款周期的高額利息,并提前扣除三個月18%的利息收取本金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先后在徐州地區與796名投資人簽訂了1618份合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合計人民幣11565萬余萬元。2012年9月,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依法判處李慶玲有期徒刑7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判處吳兆順有期徒刑4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本報記者 佘志娟)
[邯鄲新聞]承諾高額回報、編造虛假項目、虛假宣傳造勢、利用親情誘騙……近年來,非法集資的手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