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通常情況下,征地補償過后,一些村民拿到補償金后盲目消費,或用于非法集資,往往血本無歸。同時,隨著土地政策調整,城市主城區周邊土地補償區片價日益提高,出現了因征地時間不同,土地補償金差額較大的現象,還會造成被征地農民心理失衡。
為切實解決上述問題,開發區結合邯鄲“噸糧市”建設標準制定了“噸糧補貼”政策。該區征收農民土地后,由區財政按每畝14.8萬元的區片價標準,補償兌付給村集體,再由村集體兌付給村民每畝4.8萬元,剩余10萬元留作村級財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在此基礎上,區財政再按照每年每畝兩季共1噸糧食收成的標準,對被征地村民進行補貼,并規定這項補貼可以由村民子孫后代繼承,保證被征地村民失地不失收,讓村民世代擁有“長期飯票”。
同時,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被征地村民財產性收入,該區結合區域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為各村預留出“金角銀邊”用地,利用留下的村財用于建設村集體商業綜合樓,增加村民財產性收入。目前,開發區先期托管的東耒馬臺二、五街、兼莊、爆臺寺4個村莊都已建起了商業樓,均擁有3—5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年租金高達500—800萬元,用以補貼村民的水電暖、米面油、物業費等生活費用。(鄭風莉 武萌)
[邯鄲新聞]26日,記者在邯鄲市開發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發布會上獲悉,為維護被征地農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