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按照圖紙生產的樣機。
□文/圖 本報記者 王彬
農村五口之家使用“柴能爐”做飯,一頓只需1公斤柴火,不僅高效、節能,還能替代煤炭減少空氣污染??蓳碛羞@項專利技術的邯鄲一家科技公司卻有苦難言,他們出資委托清華大學對產品進行完善性研究和開發,沒成想雙方相繼違約引發官司,導致合作終止。如今,柴能爐因存在點火難、異味等缺陷,很難得到推廣應用。
河北薪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薪火公司)位于邯鄲市曲周縣,總投資1.5億元,主要從事生物質(秸稈)能源化利用,為中國節能協會理事單位。2006年,公司員工發明一種家用柴能爐,主要利用熱解煙化技術,將棉花秸稈、樹木枯枝、玉米芯等農作物秸稈強制反應為可燃燒的煙體,產生人們所需要的熱能。次年,產品被國家專利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2012年,技術人員經過反復試驗、調試,生產出了一批柴能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產品雖然省燃料、火力旺,但點火時間過長,并且不易控制,其間還會產生異味、焦油等,所以沒有得到消費者普遍認可。
2013年4月份,經他人介紹,薪火公司與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簽訂技術開發合同,由清華大學按照家用電器理念,負責柴能爐的改進設計,解決異味、操作不便、焦油殘留等問題。
合同約定,項目開發經費共計170萬元,由委托方薪火公司分四次支付。其中第一次,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10日內支付50萬;第二次,樣機設計圖紙交付簽收確認后10日內支付40萬,最遲2013年10月31日之前;第三次,樣機點火試驗經雙方確認已解決問題,并達到要求后10日內支付50萬;第四次,雙方召開技術成果鑒定會后10日內支付30萬。
據了解,合同簽訂后,薪火公司按照約定向清華大學支付了第一筆費用50萬元,可清華大學直到2014年3月12日才交付設計圖紙。公司按照圖紙生產出樣機,感覺產品性能沒有得到改善,開始拒絕繼續支付相關費用。
2015年5月份,清華大學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以向薪火公司交付了圖紙和研究成果為由,請求依法裁決對方支付90萬元及相關違約金等,并解除雙方合同。而薪火公司認為自己已支付了階段性費用50萬元,合同合法有效,不應解除。同時,清華大學違約在先,故意延遲圖紙交付時間,而且沒有完成和實現柴能爐應達到的要求和相應技術指標。遂提出仲裁反請求,要求清華大學退還費用30萬元,支付違約金5萬元等。
北京仲裁委員會經合議,裁決解除雙方簽訂的《技術開發合同書》;清華大學向薪火公司支付違約金5萬元等。薪火公司向清華大學支付40萬元合同款,違約金17萬元等。
當地有關人士認為,校企合作研發柴能爐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雙方付出了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精力,不應因為違約就半途而廢,應該摒棄前嫌,繼續合作,讓產品早日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