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開老人的家門,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出現在記者眼前:筆直的腰桿,潔凈的中山裝,胸前還佩戴著黨徽,他就是周景祥。聽到房門響,劉文英也走出了房間,一件中式緞子襖,頭發斑白,但眼神很亮。
走進兩位老人不大但干凈整齊的房間,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兩人的鉆石婚紀念照,紀念照兩側則是他們參加各種活動的照片。周景祥又拿出一張全家福,“我有3個兒子2個女兒,加上孫子、重孫子,我們家現在有二十幾口人,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周景祥是鐵路職工,劉文英則一直在居委會做街道工作。“我參加工作可比他早,小時候當過兒童團團長、婦救會主任,結婚后,和他生活在敵占區,還時常為地下黨做一些工作。”劉文英說。因為這些早期為黨工作的經歷,他們把黨員的要求融入了家風。周景祥對孩子們要求一直很嚴,絕不允許占一點兒公家的便宜。有一次,女兒下鄉回家,村里給送了2斤小米,他硬是讓女兒又背了回去。
“其實當年我們最不能理解我爸的是我們上班的事,他認識那么多領導,卻不肯為我們說一句話。當年,我們都想到鐵路系統工作,可除了我大哥是因為成績優秀被選進來外,其他4個都沒有進來。他要我們去當環衛工,去掃廁所。他認為那樣同樣光榮!”已經退休了的四女兒周顏芹說,“現在想想,正因為有位嚴父,我們才有了一個美滿的家。所以,嚴謹持家,嚴于律己,也成為我們對下一代的要求。”
而讓女婿馬廣錚感慨的,是兩位老人在退休后對于社會的熱情。退休將近30年,他們倆一直熱心于社區的文化建設,從組織象棋、乒乓球比賽,到組織成立秧歌隊、腰鼓隊、門球隊等,他倆為社區帶來了豐富的業余生活。最多時,周景祥老人麾下的各種表演隊伍有20多支,藝術團成員近2000人。“提起兩位老人,大院里的人都豎大拇指。不光搞文體活動,他們還提倡文明生活。去年,我岳母用一些廢布做了很多布包,送給院里的人們買菜用,拒絕白色污染。”馬廣錚說兩位老人的行動給他也樹立了榜樣,去年剛退休的他正琢磨著如何發揮余熱。
在采訪將要結束時,記者忽然意識到,兩位老人是獨自生活,并沒有子女跟隨居住。“我們倆的身體都不錯,生活自理沒問題。他們每周也會回來看一看我們。自立自尊,我們教孩子們,也要自己率先垂范。”周景祥說,“我們一輩子沒有多少財產,只是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個每周一次聚會的慣例,還有就是對上有孝心、對下有愛心的家風。”(梁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