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網格化管理。按照全區“1+25”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建立細分為422個責任網格的“四級網格監管”體系,堅持屬地管理、行業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無縫對接原則,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嚴格落實指揮中心發出指令后,相關單位要在10分鐘之內反饋收到信息、1個小時之內要趕到現場處置、1個工作之日內文字反饋處置情況的“111”反饋機制,確保實現“覆蓋全面、響應及時、處置有效”。
實行網絡化監管。創新建立了“復興藍天”手機互動平臺,全區大氣污染形勢一目了然,大氣污染政策法律一點便知,人民群眾對發現的污染源隨時拍、即時傳,實時查看自己舉報的污染源處置反饋情況,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行快速化響應。為解決基層大氣污染治理人員不固定、場地不固定、指揮不暢通、治理不連貫、管理有死角、上熱下冷的問題,在區級層面設置應急指揮中心的同時,全區9個牽頭部門、1鎮2鄉7辦和邯鋼集團公司建立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一張地圖、一套聯動機制、一套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應急值班制度的“五個一”應急指揮平臺,形成了有固定指揮人員、有固定指揮場地,指揮更暢通、措施更精準、排查無死角、管控成合力的格局,實現聯防、聯查、聯控、聯治效果。在此基礎上,在全市率先設立基層環保所,實行專門機構、專門隊伍、專門辦公場所、專項經費、專項執法車輛、專項通訊工具;統一配置、統一標識、統一管理,進一步強化基層監管力量,做到24小時巡查,快速處理大氣污染突發事件。
實行社會化監督。為充分發揮全區人民群眾環保監督作用,經過嚴格篩選、推薦和培訓,在全市創建了首個“市民環保監督團”,涵蓋工、商、農、學等社會各界人士。監督團采取個人監督和集體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區大氣防治工作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反饋群眾關注的環境問題和環境訴求,化解群眾的環境矛盾和糾紛,在群眾和政府之間搭建暢通民意表達的綠色通道,讓人民群眾真正了解、支持、監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