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6月23日電(記者馮維健)水下養魚、水面種菜、栽培不用土、地面不長草……在河北涉縣河南店鎮胡峪村智慧農業試驗基地,這種新型的智慧農業生態產業模式科技范兒十足,讓種了半輩子地的李中用大開眼界。
家住涉縣涉城鎮北崗村的李中用家世代以務農為業。今年春天,他經人介紹來到智慧農業試驗基地務工,負責豆角幼苗的培育和移栽。在他看來,相較于傳統農業,智慧農業的運用更顯優勢。“如果按照傳統種植模式,豆角的幼苗需要七八天才能出土,但在智慧系統精細化的管理下,播種后4天就能出苗。”
邯鄲西部山區土地貧瘠,山多地少。近年來,當地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建設智慧農業管理系統,設立了多家智慧農業試驗基地,實現了種植養殖全程智能化。魚菜共生、無土栽培、水肥一體,一系列新技術讓智慧農業在山區農村生根發芽。
記者隨機走進一個智能化溫室大棚,只見棚內布滿了各種監測設施和土壤傳感器,顯示屏上實時播放著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各項監測數據。幾名農民正在對此前鋪設的防草布進行維護。試驗田內,西紅柿、水芹菜長勢喜人,鋪設了防草布的溝壟上不見一株雜草。
作為智慧農業試驗基地的負責人,涉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組書記張永剛介紹,運用智能系統,基地內實現了對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數據的智能控制,保證作物品質優良。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套智能系統直接將溫室大棚內各種傳感器及控制器數據接入互聯網,農民可通過手機、電腦查看現場圖像和數據,既能實時掌握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各項指標,也能自動控制大棚設施,實現灌溉、施肥、通風智能化運行。
在魚菜共生綜合試驗田,記者了解到,在無土栽培環境下,魚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可直接轉化為供蔬菜吸收的營養成分,蔬菜生長可以凈化水質、補充氧氣,菜根、藤蔓則可作為魚類的食物,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生態循環系統,達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效果。
“一開始搞無土栽培,純粹是被山區環境‘逼’出來的?,F在發現,這種辦法不僅能有效解決山區人多地少的矛盾,更是生態致富理念的體現。”張永剛說,下一步,他們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智慧農業生態產業模式,依托科技賦能讓農業生產更智能化,提高生產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