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有2000多人的河北省曲周縣李于子口村,22~26歲的未婚男青年有近30人;雞澤縣趙莊村也有村民2000人,同一年齡段未婚男青年也有30多人……而在這些村莊同齡的未婚女青年卻寥寥無幾。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位于河北南部的邢臺平鄉縣,邯鄲曲周、雞澤、廣平、館陶等縣采訪時發現,“找媳婦難”已成為農村男青年的普遍困惑。
曲周縣李于子口一位40多歲的熱心婦女告訴記者,臨近各村以至臨近各縣都是如此——這兩年每個村都有20多個找不著對象的小伙子,“條件還都不差”。
冀南農村普遍出現的“找媳婦難”,已不僅僅是讓父母和本人頭疼的“家務事”。
有雞澤縣趙莊村村民告訴記者:“我們村支書和村主任一開會就為這事發愁!”而當一位雞澤縣的婦女向曲周縣的朋友打聽是否有適齡姑娘的信息時,這位朋友立刻笑著“警告”她:“你可不能挖我們村的墻角啊!”
有媒體報道,隆堯縣更有村委會向所有村民承諾:只要把女兒嫁到本村,獎勵2000元;只要把本村或外村的女青年介紹給本村的男青年,獎勵介紹人1000元。
記者發現,由于“找媳婦難”引發的專業媒人“不擇手段”謀利、女方對彩禮“獅子大張口”,以及暴露出來的農村傳統婚戀觀念令人堪憂。
四五個小伙子排著隊跟同一個姑娘相親
“19歲時,對于相親找對象,感覺就和看偶像劇一樣——要找個自己喜歡的‘女神’。” 館陶縣農村青年李建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1987年出生的他“相親史”始于19歲。
后來由于20歲外出打工,婚姻大事被暫時“擱下”。3年前,24歲的他在父母的催促下返鄉加入相親大軍。此時李建國發現,與7年前已經不同,這兩三年間在農村找個媳婦已非易事。
經過3年“幾十次”相親,27歲的他如今再也不敢奢望“女神”。 比李建國小兩歲的妹妹如今已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了。“現在我找媳婦的基本要求就是——女的。”他強調,“只要女方不挑我,我肯定不挑女方。”
曲周縣25歲的農村青年郭威,面對記者“對另一半有什么要求”的問題時,一臉嗔怪地反問:“現在還能輪到男方挑?”
這兩年,冀南農村的女青年可謂“不愁嫁”。“今天離婚帶著孩子回娘家,明天就有小伙子和媒人登門提親!”采訪中,有多位邢臺、邯鄲一帶的農民這樣告訴記者。
媒人安排四五個小伙子依次和同一個姑娘相親,在邢臺、邯鄲一帶農村已是“見怪不怪”。李建國告訴記者:“我和姑娘聊了會兒,想問她要個電話號碼,她卻說等跟后邊的小伙子都見完了再說!”對于這樣的相親,李建國坦言:“感覺像是求職面試!”
邯鄲、邢臺一帶農村,大部分青年在外打工,每年打工青年返鄉過春節時,是農村青年見面相親高峰期。而去年臘月,郭威只和一個在北京打工的女孩見了面;今年正月一次親也沒相到。
“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相親的女孩兒!”他無奈地表示。
為什么最近兩三年當地男女比例出現如此差距?
其實,“媳婦難找”早在郭威讀村小時就已初露端倪。“我們一個年級一個班。”他回憶說,班里30多個學生中,“男生是女生的兩倍還多”。
有農民告訴記者,當地農村計劃生育政策規定:第一胎為男孩的夫婦是不允許生二胎的,而第一胎是女孩的還會允許生二胎。在他看來,正是這樣的政策導致了如今農村人口出現男女比例失衡。
一名曾在雞澤縣小寨鎮計生部門工作過的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需要干農活,加上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人偷偷對胎兒做性別鑒定。“一查出來是閨女就做流產了,這一撥凈小子。你打聽吧,哪個村都是!”
對于農村 “找媳婦難”的成因,一些在外打工的男青年則補充說:由于收入、房子等現實問題,男青年很難在打工的城市中解決戀愛婚姻問題,出外打工的女青年則多了在城市結婚成家的選擇。
邯鄲市廣平縣人民法院呂善平法官告訴記者,如今“找媳婦難”已導致農村一些地方早婚現象重新“抬頭”。曲周縣李于子口村黨支部書記李文芳也對記者證實:“在當地,男方超過25歲,就意味著找對象更難了。”
已進入“危險區”的郭威還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沒結婚。“一家四口人整天就為這事唉聲嘆氣!”由于找不著媳婦,郭威家所住的村子這兩三年每年僅有一兩家辦喜事。去年一年,30多個適齡未婚男青年僅有一人成功“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