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長:即理解農民難處,又因空氣質量墊底苦惱
“秸稈燒得厲害的時候,到處黑煙滾滾。晾在院子的衣服是臟的,床上也都是飄進來的草木灰,一到夏收秋收就是這個樣子。要禁燒我當然支持。”蔣茂芳在村里跟農民宣傳秸稈禁燒政策時,一位70歲的老農民這樣跟他講。
可老農話鋒一轉:“大家都燒,又不多我一把火。不燒我怎么辦呢?我這么大年紀,把秸稈從地里運出來太難了。”
對這個困難,蔣茂芳十分認同:“到秸稈收儲站一看,就能算得出來,農民送來滿滿一手扶拖拉機的稻草,賣不到200塊錢,頂不上個油錢和人力。更何況現在農村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一把火燒掉最省事。”
可作為環保局長,對秸稈露天焚燒帶來的環境之苦,他感受同樣深刻:從5月到11月,荊州一度烽火四起、煙塵蔽天,高速封路,空氣質量常年在湖北省墊底。
“從效果看我們完勝,可行政高壓能持續多久?”
從去年秋收開始,荊州開始鐵腕治理秸稈禁燒:每戶村民都簽了不燒秸稈承諾書;超過1萬名各級干部和工作人員在田間地頭巡查,每天晚上11點后才回家;僅今年以來,280余名各級干部因秸稈禁燒工作不力被問責;出現一個火點鄉鎮扣5000元,1畝黑斑扣10萬元……
重拳出擊,今年夏秋兩季,荊州的秸稈露天焚燒面積不到耕地面積的萬分之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大幅躍升。但蔣茂芳的感受十分復雜:“從效果看,我們完勝,可是農民做了犧牲。干部的行政成本很大,農民的利益與禁燒的效果如何平衡?行政高壓的政策能持續多久?”
“雖然每畝地有10塊錢補助,也有收割粉碎的農機補貼,但整體而言給農民增加了額外負擔。”蔣茂芳說。
“每次約談干部前,我總是先跟他們道歉”
與此同時,基層干部的壓力也很大。
“秸稈禁燒工作做不好,干部要問責”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有的村民與村干部不和,甚至故意在自己地里點火,再打電話舉報。
“夏收中間有‘五一’和端午節,秋收中間有國慶節和中秋節,可是因為秸稈禁燒工作,這些節假日我從來沒有休過。日常更是起早貪黑,沒有補助,還承受了問責的壓力,更何況基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確實快扛不住了。”一位鄉鎮干部告訴記者。
這也是全國農業地市的類似困境。
“每次約談干部前,我總是先跟他們道歉。問責了干部,我自己也很自責。可是這項工作能松弛嗎?不能!”蔣茂芳說。
蔣茂芳的憂慮不是憑空來的。國慶節過后,稍一松懈,僅松滋縣某鎮一天就燒掉了200多畝秸稈。最后該鎮干部被移送縣紀委處理,處理結果是:停職一個月,專門去管秸稈禁燒工作。
對于開拓秸稈的綜合利用渠道,荊州市也采取過許多補助辦法,粉碎還田、制作蘑菇基料,甚至還配合在城區工業企業禁煤,鼓勵用秸稈制成的生物質燃料。
但困難依然很多。要么是消耗量有限,要么是商業推廣上存在困難,要付出不小經濟代價。
“秸稈露天焚燒治理,不能把所有的困難壓到農民和基層干部身上。”蔣茂芳說,“環境保護是意識的培養,農民都為環保做出了貢獻。希望能像糧食補助一樣,給農民多一些秸稈禁燒補助,這本是他們為改善環境做出奉獻后應得的。”
全國頻出禁令,有地方動用無人機上場
與湖北荊州相同,全國各地政府“禁燒令”,狠招怪招頻出,動輒數萬干部進村入戶查,千萬資金撒進去補,數十萬財政資金扣,一個火點罰款百萬,約談干部拘留農民,有的還動用了高科技手段。
比如陜西西安市環保局建立了市、區(縣)兩級秸稈禁燒現場執法檢查隊伍,全市巡查監督,并根據衛星遙感監控信息和群眾舉報,現場核查認定著火點。渭南市環保執法人員首次使用無人機巡查監測。而陜西興平市,安裝在各角落的30多個紅外激光高速攝像頭猶如30個“千里眼”,居高臨下,360度無死角監控,24小時全面遠程監控秸稈焚燒。興平市環保局局長楊豐碩說,該系統能將禁燒情況通過實時畫面盡收眼底。
燒還是不燒?真的左右為難
然而,“秸稈季”里的“燒”與“禁燒”依然膠著難緩。
1999年,環保部出臺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規定,一些地方因秸稈“禁燒”工作不力,干部被處罰,地方財政資金被扣甚至罰款。
當這些規定被指有“一刀切”之嫌時,可不禁止也面臨尷尬。比如湖北荊州,過去每年5月到11月,當地有半年時間被燒秸稈困擾,“嚇”跑了好幾個招商引資項目。
最大的問題是,16年來,年年禁燒年年燒,今年涉及的環保形勢仍不容樂觀。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10月12日至18日期間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秋糧收獲地區秸稈焚燒火點226處,涉及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山西省、山東省、湖北省6個省,與去年同期的21處火點相比,增加了976%。
有秸稈發電項目為套取補貼,直接用煤炭發電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能源結構“石化化”“電力化”,生活方式“城鎮化”。不少農村煮飯不用燒柴,建房不用蓋草,牲畜吃工業化飼料,沼氣池因人口外出增多而蕭條。秸稈傳統的能源和材料功能快速消失,成為只能焚燒的“垃圾”。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2012年一份評估報告顯示,當年我國主要秸稈總產量為9.2億噸,可收集量為7.9億噸,但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村耕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究員陳勇認為,秸稈資源分散,運輸受限制,這些使得秸稈天生受局限。
秸稈看起來價格便宜,但綜合計算下來,確是“昂貴的原材料”。前幾年大批項目上馬,今天企業存活不多。
業內人士孔述透露,一噸秸稈在收儲點收購價為260元/噸,有的漲到300元/噸,蘄春縣內運費80元/噸,上車費下車費約150元/噸,到廠價500元。如果走高速公路到外縣收,到廠價要600元一噸。一噸秸稈發電825度電,收入619元。
“拋開別的成本不計,一噸利潤在100元以內。如果沒有國家補貼,沒人會干這個產業。”孔述說。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熊建說,秸稈做生物質燃料,國家有補貼,每噸生物質成型燃料補140元一噸。很多企業都沖了進去,有的企業一年干到100萬噸,一年補助了1.4億。2013年,國家對生物質成型燃料的補貼取消,行業開會從原先幾百人變成現在十幾人。
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所謂的秸稈發電項目實際上基本上都是購買木材、建材廢料等充當原料,每年只象征性收一下秸稈。有的甚至直接用煤炭發電,套取國家對秸稈發電的補貼。
“不這么干,很難存活。”該人士無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