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來自北京市海淀區和河北省廊坊市的三位“非遺”傳承人匯聚北京,為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非遺課”。讓學生們學習和體驗風箏、面塑等非遺項目的制作,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繪制京劇臉譜不能隨意發揮,很有講究。每個臉譜都有一個主色調:紅、黑、白、黃等主色調構成人物品質、性格及其特點。”北京市海淀區臉譜制作傳承人楊玉棟老師一邊為學生們講解臉譜知識,一邊親自演示繪制臉譜。
扎骨架、糊紙、打底、剪裁、上色……廊坊第什里風箏傳承人趙燕強在風箏展臺旁為學生們表演手工制作風箏。“風箏制作工藝聽上去簡單,但真正動起手來還得掌握竅門才行。折紙時要先找到中心線對折,不然糊成風箏后會飛得東倒西歪。還有,尾巴越重,風箏會飛得越穩。”按照趙燕強傳授的小竅門,學生們開始認真地制作風箏。
此外,在活動現場,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面塑傳承人高繼澤也現場教授面塑技藝,出神入化的面塑表演激發了孩子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
北京市十一學校學生李嘉軒告訴記者:“通過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零距離接觸,讓我更主觀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開闊了視野,收獲很多,這么好的文化也應該傳下來。”
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王曉燕表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應從娃娃抓起,利用學校這個平臺,讓更多的孩子了解認識非遺價值,熟悉掌握各類非遺技藝,不斷擴大受眾基礎,使這些優秀文化遺產得到永久保護傳承。
“通過此次活動,讓中小學生在掌握技藝的同時,真正喜歡上這些珍貴遺產,從而讓非遺能活態傳承,發揚光大。”北京海淀區非遺保護辦公室主任王鳳華表示。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委員會和廊坊市文廣新局主辦,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加強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合作與交流,打造地區文化活動品牌,推動京津冀非遺保護工作協同發展,讓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