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50斤蘿卜來腌蘿卜干,才花了10塊錢。”“0.19元一斤的白菜好多年沒見過了,真的是‘白菜價’。”
超市里的綠葉菜。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不少居民感嘆著今冬菜價如此便宜,也讓人不禁疑惑,蔬菜為何賣不上價了?
大白菜價格創近年同期新低
山東是全國蔬菜主產區之一。家住山東膠州,常去逛超市的王先生告訴中新財經記者,今年蔬菜比去年便宜了不少,“像最近大白菜3毛一斤,白蘿卜8毛一斤,青蘿卜5毛一斤,價格都比較低。”
比王先生購買的稍貴,近日,中新財經記者走訪北京多個超市、菜市場,大白菜的斤價集中在5毛至1元之間,白蘿卜價格多在1元至1.5元。
“往年哪有這么便宜的價格。”北京西城區某超市里,正在挑選蔬菜的一位居民表示,“去年大白菜每斤得在1元以上。”
適逢上午的買菜高峰期,記者注意到,超市里的大白菜已所剩無幾。
蔬菜的跌價,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上亦有體現。
11月份,蔬菜均價為3.58元/公斤,環比下降5.1%,同比下降3.9%。監測的19種蔬菜中,菠菜、大白菜、芹菜、洋白菜和白蘿卜價格環比降幅較大,幅度分別為26.6%、26.4%、18.5%、16.2%和12.4%。
北京新發地市場是首都市民的“菜籃子”。對于很多人反映的“白菜價”,新發地市場分析師劉通也告訴中新財經記者,“近期市場里的大白菜價格,是近5年同期的最低點。”
今冬菜價為何跌入“低谷”?
面對菜價走低,有人調侃,“買了一堆菜,花了幾塊錢,月入3千根本花不完。”為何今冬菜價明顯偏低?
“簡單來說,就是蔬菜產量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中新財經記者如此解釋,“前期天氣比較暖和,有利于蔬菜生長,再加上前幾年蔬菜價格較高,菜農擴種下,導致種植面積較大,使得今冬蔬菜相對過剩。”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蔬菜首席分析師張晶也提到,今年秋季,整體的氣候條件適宜蔬菜生長,蔬菜單產增幅較大,尤其是大白菜,單產增幅20%左右。
產量增加下,又適逢大白菜、蘿卜、胡蘿卜等冬儲蔬菜集中上市,官方信息顯示,11月份,月度產量約占這些品種全年產量的15%—20%。
而近年來,隨著北方冬春蔬菜供應改善,居民冬儲蔬菜習慣改變,由過去大量采購蔬菜儲藏變為隨吃隨買,常年的短期集中采購大幅減少,市場供過于求,進而導致價格下跌。
不過,近日受寒潮影響,華北、黃淮等地迎來今冬首場大范圍降雪。
“隨著天氣轉冷,運輸成本上升,大白菜等應季菜價格估計會止跌,綠葉菜價格也會有所上漲。”李國祥表示。
據劉通了解,這幾日,受天氣原因影響,大白菜價格已經有上漲的趨勢,其他蔬菜也開始恢復性上漲,“但受存量影響,預計上漲不會太多。”
部分蔬菜地頭價已跌破成本
面對幾毛錢一斤的白菜、蘿卜和大蔥,有人關心,“地頭的菜價會便宜到什么程度,菜農還能賺到錢嗎?”
記者注意到,相比市場零售價,蔬菜的地頭價下降更為明顯。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公布的11月數據顯示,據蔬菜地頭價定點監測,28種蔬菜11月地頭均價2.43元/公斤,環比下降8.3%。
“今年11月,蔬菜地頭價比近5年同期低17.8%,是近5年的次低位。部分蔬菜品種價格處5年最低位,結球甘藍、絲瓜、大蔥等3種蔬菜月均地頭價為近5年同期最低,芹菜、番茄、南瓜、胡蘿卜、大白菜、西葫蘆、蓮藕、菠菜等11種蔬菜為近3年同期最低。”
部分品種價格甚至已跌破成本。“結球甘藍、大白菜、大蔥、冬瓜、南瓜、胡蘿卜等月均地頭價0.5—0.9元/公斤,比常年低35%以上。據中國蔬菜協會反映,河北省玉田縣大白菜11月上旬地頭價0.10元/公斤左右,僅相當于采收的人工成本,部分農戶直接棄收。”
最近,河南安陽虞城縣的某村村干部岳先生,剛幫村里的菜農把30畝的茄子、近10畝的白菜完畢。
他向記者介紹,“前幾日,菜農冷棚的茄子6毛一斤,白菜兩毛一斤。由于價格賣不上去,之前村里的菜農不想賠本,便囤貨待售,導致蔬菜出現滯銷,后來通過大范圍宣傳才把蔬菜賣掉。”
據他了解,一些地方的村民為了種植農作物,只能選擇虧本把田里的蔬菜出去。
保障菜農收益,相關部門開始行動
“菜貴傷民,菜賤傷農”,菜價跌破成本線,不僅會給菜農造成損失,也會挫傷其種植積極性,不利于后期菜價穩定。面對蔬菜滯銷、賣難等問題,相關部門已開始行動。
12日,農業農村部部署當前蔬菜產銷工作,要求健全省部聯動工作機制,搭建信息、產品、基地等對接平臺,提升產銷對接針對性、精準性、有效性。對于可能出現滯銷賣難的蔬菜品種,強化產銷對接服務,努力保障菜農收益。
河南是全國蔬菜種植大省。據媒體報道,為切實減少菜農損失、維護菜農利益,近期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也制定《嚴防今冬蔬菜售賣難工作預案》,提出要抓好在田蔬菜管理,摸清產銷情況,監測預警價格波動,加強產銷對接,發揮倉儲保鮮作用,引導加工直采收儲,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等。
“關于蔬菜產銷,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努力,也了價格信息等,但目前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種植存在盲目性。”李國祥稱,還是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專業協會、合作社,系統了解市場行情,根據氣候變化調節生產規模。另外,也可發展深加工產業,平抑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波動。”(記者 謝藝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