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福祥寺的前世今生 繁華落盡 意興闌珊[國內新聞]福祥胡同25號,是被很多人漸漸忘記的一個地址。在那里,一座古寺廟靜默地坐落了數百年的時光。曾經香火繚繞,雕梁畫棟,而今,追尋舊跡,竟難以辨認。
福祥胡同因福祥寺得名,足以見其曾經的地位和名聲。福祥寺始建于明正統元年(1426年),宮中一武姓太監為了給明英宗祝壽,舍棄自家宅院修建了寺院,御賜“福祥寺”,寄福呈祥。雍正年間,因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駐錫于此,遂改為藏傳佛教寺院。
而如今,1米多寬的胡同,錯落的民居鱗次櫛比,自行車隨意地靠在墻邊,沿著胡同走到深處,需要仔細辨認,才看得出這長滿雜草的瓦片和漆皮剝落的橫梁,竟是當年名寺福祥寺的山門。橫梁上的圖案和字跡斑駁陳舊,有幾條電線被扎成一束從門洞下面穿過,現代化的生活侵蝕了古寺的和諧與寧靜。
過了山門繼續前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被四周的民居緊緊包圍,殿前的過道擁擠而雜亂。大殿入口處有兩扇半米高的小鐵門,門已經被上鎖。整個建筑是木質結構,木頭上紋路清晰,柱子上多處出現裂縫,梁架有些變形。窗戶上的玻璃早已不見,只剩下破落的窗框。殿內堆積著木柜、紙箱等雜物。唯有大殿頂部的彩畫在講述著曾經有過的輝煌歲月,但也已經布滿灰塵,有些褪色,有些彩畫受到破損,搖搖欲墜,有些已經掉落,斑駁不堪。大殿外部的墻體上掛著一排電表和電箱,有電線沿著墻體經過。
福祥寺的滄桑變遷 歷史侵蝕 無人顧及
胡大爺自30歲時便住在福祥胡同里,算上今年,已經住了50年。據他回憶,福祥胡同曾經寬得能開進一輛卡車。但后來附近街道工廠的下腳料總堆在胡同路兩邊,胡同就一點點變窄。“那時候開始使用煤氣罐,國家規定不能在屋里用煤氣,居民們就在外面搭起了小房子作廚房,慢慢的廚房也變成了住人的屋子,胡同就越來越窄了。”
胡大爺說,自己搬來的時候福祥寺的大門還在,天王殿也相對完好,殿里還放著四大天王。后來“文革”破四舊,殿里的東西就被搬走了,寺廟被充公。改革開放以后,北京儀表五廠把天王殿租了下來作為庫房,用了幾年后,工廠就搬走了。工廠搬走的時候,除了過去的窗戶被換成現在開窗的窗戶外,大殿還算完整,但天王殿就此荒廢了下來。
由于沒人管,附近的居民就陸陸續續把不用的東西往殿里扔。胡大爺在天王殿附近轉悠的時候,發現殿里的西北角有些下沉了,當時工廠在的時候還給下沉的地方支了個大柱子,但現在大殿的前面也開始下沉。
天王殿的后面原來是個大殿。唐山大地震以后不久被拆了,建成了排房。大殿再后面還有個閣樓式的大殿,如今都已經完全看不到了。胡大爺說,他曾見到天王殿的房頂里被挖出了經書。“儀表五廠還沒搬走的時候,房頂里挖出了經書,當時拉了不滿兩車。”
66歲的鄧大爺自小跟著父親在福祥胡同長大,他現在居住的地方是原來喇嘛辦公的地方。鄧大爺說,當初福祥寺被喇嘛買下作為行宮,喇嘛走了之后,留下了幾個小喇嘛來看管。后來就把房子租出去了,房租就交給喇嘛。寺廟充公后,就由房管所管理了,房租也是交給房管所。后來為了解決百姓住房困難問題,一直在建民房,住戶由原來的18戶變成了現在的60多戶。
據鄧大爺所知,福祥寺現存的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和東配殿,東院的南房北房現在住著居民,他就是其中的一戶。房管所收房租極其低廉,“也就相當于交個衛生費”。
福祥寺何去何從 消失了就永不再有的“非文物”
交道口房管所的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福祥寺的產權歸國有。房管所只能對其進行簡單的漏雨修復和安全維護以維持現狀。至于壁畫、木質結構等古建方面的專業修繕需要上報,房管所不能私自修繕。
“確實應該修繕了”,同時,工作人員說明了修繕面臨的幾個難題。一是報批手續比較繁瑣,需要經過各個有關部門的審批;二是大殿周圍居住著居民,不利于施工;資金也是一大難題。此外,工作人員還表示,如果要進行修繕,需要先疏散人口,解決了老百姓的居住問題,才可以談下一步的修繕工作。
根據《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第五條,如果福祥寺屬于文物保護單位,則文物能夠得到保養維護、搶險加固、修繕等工程的保護。但北青報記者在北京市文物局網站上查詢《新編文物工作實用手冊》發現,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部分的名單、八批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北京市區、縣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均沒有福祥寺。東城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福祥寺(福祥胡同25號)不是文物。
不是文物的福祥寺,像是無人認領的孩子,雖然在風霜雨雪中站立了數百年,但無人問津也只能漸漸消亡在北京這座古都的地標上。誰來拯救那些攜卷了文明和歷史的古跡,誰來保存那些消失了就永不再有的記憶?
[邯鄲新聞]1月23日下午,在邯鄲銀行微貸中心會議室,由團市委發起組織的2014年青年創業大賽后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