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礦區亮出美麗生態新名片
——復興區加快推動產業轉型發展探訪
省園博園(邯鄲)山水邯鄲主場館遠景。通訊員王洪超攝
從遍布“散亂污”企業和鋼渣廢渣隨意堆砌的工業廢棄地,到綠意蔥蘢、風景如畫的園博園,一年多時間,這片4000余畝的土地精彩蝶變。僅今年國慶、中秋長假,就有20余萬游客到這里“打卡”。
作為老工礦區,多年吃“資源飯”導致復興區產業結構重化特征明顯,生態環境欠賬嚴重。隨著去產能、治污染等多重壓力疊加,該區一度陷入“斷崖式沉降”。取締“散亂污”騰出發展空間,補齊生態短板改善環境質量,引進優質項目調整產業結構,整頓干部作風提升服務效能……復興區委書記潘利軍說,2017年以來,該區以改革思維探索轉型突圍路徑,推動工業污染區變身綠色生態區,今年先后承辦了省第四屆園博會、邯鄲市第五屆旅發大會,生態已成為復興區的亮麗新名片。
城市底色由黑變綠
一路騎行,一路美景。10月17日8時,隨著發令槍響,300多名騎友從復興區郊野公園出發,開始30公里的騎行。
“道路兩側或綠樹成蔭,或鮮花爭艷,環境太美了。在這里騎行真是一種享受。”62歲的騎友吳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前些年復興區是“黑色”的,黑煤白灰滿天飛,天空總是灰蒙蒙的,如今樹多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是“綠色”的。
由于歷史原因,復興區一度聚集了鋼鐵、煤炭、化工及相關配套企業500余家,多年來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渣、建筑垃圾等污染物,帶來了沉重的環境負擔。
城市底色由“黑”變“綠”的背后,是復興區連續實施的“綠美復興”植樹造林工程。2017年以來,全區累計完成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6年的21%提高到現在的48%,打造了“兩園一廊”生態格局,即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河郊野公園、省園林博覽會園區。
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對西起康莊水庫、東到環城高速、南至老狼溝水庫、北接邯武快速路的2萬畝區域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采取大戶承包、工程造林、義務植樹等方式,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目前已完成微地形施工和基礎綠化,建成總長度50公里的“百里森林景觀大道”,配套建設了水利、園路、電力和旅游休憩設施。
沁河郊野公園。修復沁河水生態,形成了湖、灣、溪、灘、河、泉、塘等不同水態,在保留原生大樹3萬棵基礎上,新植喬木3萬余株、地被花卉12萬平方米、草籽覆綠24萬平方米,打造了槐香柳韻等10大節點、23處重點景觀,形成了水清岸綠、花團錦簇的濱河風光。
省園博園片區。在園博園建設中,將“上山入水、因地用勢、博古通今、溯源啟新”的整體設計思路貫穿全園,融入“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打造生態修復新樣板。借承辦市旅發大會契機,新建千畝花海等景觀節點,發展生態旅游,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植綠”的同時,復興區還重拳“治氣”:2017年以來,累計完成“煤改氣”“煤改電”2.5萬余戶,實現全域散煤清零;重點工業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0項措施治理建筑揚塵、道路揚塵……今年1至8月,該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同比分別下降12.09%、15.49%;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