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市民黃女士不久前買了一套70平米的房子,才拿到鑰匙,裝修公司就找上了門,并表示全部裝修下來3萬元以內就能搞定。在看到效果圖之后,黃女士十分期待的交了2000元訂金,裝修公司還承諾在簽訂合同前定金可以隨時退還。不過,在到黃女士家里進行了實際測量之后,裝修公司卻給出了另一個報價。
黃女士:“說的是29800元,但是去了以后,最后算出來是48000-68000元。”
黃女士說,她其實就想簡單裝修一下,才選擇了這家報價相對較低的家裝公司。但為什么實際測算之后,價格一下子又漲了這么多呢?裝修公司給出的說法是:“這指的是主材的費用,不加任何的輔料、人工費等等。”
黃女士說,裝修公司給出的最終報價超出她的承受范圍,于是要求退還2000元定金。但裝修公司卻找出了各種理由一再拖延,一副要套牢黃女士的架勢。
黃女士:“一開始說財務不在,后來又說星期六、星期天不退,我說交錢的時候可沒說周六日不退啊。”
最終經過多次交涉,黃女士才拿回了自己的定金。而另一位趙先生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經過多番比較,趙先生為自己的120平米新房,選擇了某家裝公司每平米400元的裝修套餐,商家還宣稱使用的都是環保材料。但實際做下來,幾個卻高出了將近一倍。
趙先生:“說是5萬塊錢,但我實際花費了8萬元,說水電路改造,安裝門窗,都是需要另外收費的,并不在合同里。”
趙先生說,裝修公司為了讓報價單更有競爭力,故意將一部分費用忽略掉。實際上所謂套餐一般只包含基本的地面、墻面、廚衛用品,沒有裝修過的人一看以為夠用了,可實際操作上會有很多想不到的東西冒出來,不加錢的話根本沒法繼續。
趙先生:“刷墻面漆施工的時候,他說直接刷會造成墻體開裂,會要求你給墻面燒石膏,有需要另外再收費。”
家裝顧問劉勇提醒消費者,在與裝修公司簽訂合同時,一定要注意細節,一項項進行對照,防止落入低價套餐的陷阱。
劉勇:“套餐中是否涵蓋全了。比如說套餐中含門,門套是否額外收費,有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單價表,對應的材質材料和品牌有沒有,這些都是裝修當中很關鍵的問題。”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許多省會市民家中都在搶工期抓緊裝修。由于項目繁多、工藝復雜,裝修公司在施工過程中難免出現增項。不過有些增項是正常的,有些卻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惡意的。
省會市民蘇先生家中正在火熱的進行裝修,盡管之前他做了很多功課,但是對于裝修當中的重頭戲--水電改造一項,他坦言完全沒有把握。作為非專業人員,蘇先生無法說清自己的房子到底大致需要多少米電線、多少米水管。
蘇先生:“水電改造我們也看不出來,都是隱蔽工程,線都埋到里邊,是新的還是舊的我們也不知道。”
相比于價格日漸透明的其他項目,水電改造仍然屬于裝修當中的隱蔽工程。并且由于水電改造個性化要求很強,但凡業主提出多加個水龍頭或者電位,方案稍有改動,裝修公司就有了充足的理由讓業主多掏錢。而施工方給出的說法往往也冠冕堂皇,叫做“實測實量”。
裝修公司:“我們都是實測實量,比如說改了5米,就按5米收,改了10米,就按10米收。”
改多少收多少,聽起來挺合理的。不過做了多年工長李先生透露,正是所謂的“實測實量”,為業主多掏錢埋下了伏筆。因為業主不是專業人士,不能判斷水管、電線的具體走向。有時候不用改的,裝修公司也能忽悠著業主改。
李先生:“下一根管 ,明明可以直接過去,他不直接過去,給你繞,一繞繞好幾米出去了。你如果非得堅持原樣,裝修公司會說,以后出了問題我不管。”
而等到所有的管都鋪好了、線也穿好了,一切不可逆,造成了既成事實,消費者就只能被迫接受,但最后的報價往往會把自己嚇一跳。
李先生:“一個50平米的房子,水電改造在1.2-1.4萬元左右,改來改去改出 2.4萬元。”
除了水電改造外,櫥柜、地板、瓷磚等明面上的材料,還涉及到損耗的問題。按照所謂“據實結算”,裝修公司會把損耗算在客戶身上。消費者蘇先生說,有時看到自己不太較真,施工方就可勁的浪費。
蘇先生:“像地板,我量的60米,他們算出來是 70米,一般我們一兩米就不計較了。”
家裝顧問周先生說,地面找平、衛生間防水、窗套、埡口等都是有可能出現不合理甚至是惡意增項的地方。建議消費者將合同中和實際施工時的各種材料費、施工費、設計費進行一一對比,避免故意缺項、漏項現象的發生。根據2013年出臺的首部行業內標準--《家裝行業經營服務規范》,裝修增項不得超過合同金額的8%。
周先生:“裝修公司如果給客戶強制性的增項,超過8%,客戶可以拒絕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