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app-中国知名电竞赛事平台

?
您好 ,歡迎您來到邯鄲之窗! 

是“權利”不是“恩賜”!無障礙環境如何“從無到有,到有效”?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保存2023-09-10 11:20:36
分享:
  在中國,殘障群體人口不少,但生活中所見卻不多。無障礙環境建設實踐了幾十年,終于迎來了人大立法。對此,這些最有發言權的人是如何看待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一道社會治理的“必答題”,能否找到終極答案?

  “無障礙”:是“權利”,不是“恩賜”

  去年這個時候,梁江波成了清華大學的一名研究生,這一年,他37歲。錄取通知書上清華大學校徽的模樣,在他腦海中想象過上千回。走進清華,是從小時候就埋下的夢想。

  就在今年9月1日,備受社會關注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無障礙環境建設制定的專門性法律。總則第一條明確立法目的為“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促進社會全體人員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而對此,梁江波也深有感觸。

  梁江波:以前,我們去爭取教育的權利,比如說我爭取考試,我就要跟他們講我是怎么樣的渴望,我能夠做到哪些,我不會給學校帶來特別多的工作量,或者所謂的麻煩。接下來就是期待,期待他能夠感受到我表達的這一切,期待他能夠發發善心。但現在不是了,現在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應該享有的權利。當然它能夠實現到什么程度,可能是我們要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來不斷去探索的。

  1985年,梁江波出生在安徽蚌埠的一個普通家庭,由于先天性視力障礙難以醫治,視力逐漸喪失。在13歲時梁江波徹底失明,經過父母多方打聽和努力,他開始了盲校的學習生活。盡管視力障礙讓他面臨更多困難,但依然能夠繼續讀書,保留夢想的種子。

  梁江波:我的初中是在南京盲校讀的,即使到現在,可能很多盲人學生的出路是初中讀完了以后,讀個中專,然后學個技能,學中醫針灸推拿。但我希望去讀高中,看看有沒有機會參加普通高考,其實當時我就想去清華。

  盡管從小就有一個清華夢,但在當時卻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2006年,也就是梁江波高考這一年,按照當時的政策,視障學子如果想上大學,只有單考單招這一條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一共1867所,僅有兩所學校、三個專業面向全國招收視障學生。

  2006年,梁江波帶著遺憾考入了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學習中醫針灸推拿專業,這也是他幾乎沒有選擇的選擇。但是梁江波卻并不甘心,一路走來嘗試了很多種“不可能”。喜歡樂器,他就去學笛子;喜歡朗誦,他就考了普通話等級證書;為了鍛煉自己,他去盲人餐廳當服務員、做電話接線員、主持電臺節目,積極投身于社會工作,嘗試為殘障群體有聲書、音樂、廣播節目等內容,并考取了普通話一級甲等證書。

  在梁江波不斷努力突破各種“不可能”時,社會環境也在快速改善。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倡導‘平等、參與、共享’的現代文明社會殘疾人觀,消除對殘疾人的歧視和偏見”。2011年,教育部在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中專門增加一條,“殘疾人參加國家各種考試,教育考試機構應該予以專門的安排”。

  2014年6月7日,新中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一份盲文高考試卷面世,河南駐馬店市確山縣考生李金生也成為首位參加普通高考的視障考生,梁江波等來了他一直可望而不可即的這一天。29歲的梁江波已經工作了3年,此時正在新建成不久的中國盲文圖書館擔任盲文書籍的編輯和校對工作,這個消息讓他興奮不已,也讓他深埋心底的清華夢再次被點燃。

  有了可能就不放棄,從2014年開始,梁江波決定開始考研備考,但是對于視障考生而言,找復習材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視障者參加考研的人數太少,幾乎沒有現成的盲文復習資料,梁江波需要先復習資料,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普通考生要多出幾倍。從把考研提上日程的那一刻起,他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晚上十一點之后休息,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拿來學習。

  2021年,他終于鼓起勇氣,撥通了清華招生辦的電話。并確切得到了可以報名的回復。

  報名成功后,清華大學的老師們開始為梁江波的考試提前做著準備。學校為梁江波設置了獨立考場,試卷的內容和其他考生完全一樣,由盲文考卷和電子考卷組合而成。原本單科不足3毫米厚的試卷變成了近5厘米厚的“盲文書”,考試時長也從3個小時延長至4個半小時。

  最終,梁江波以初試379分,復試445.4分被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專業錄取,終于圓夢清華。梁江波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夢想就像一顆種子,即使眼前沒有合適的土壤,只要你一直保有它,不斷給它澆水施肥,終有破土而出的一天!到那時你會發現,曾經所有的努力都將兌現!”

  而事實上,近年來,類似梁江波一樣的勵志故事越來越多。

  2023年,39歲的董麗娜從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她的故事與梁江波相似,他們在頑強摸索中為自己開辟著人生的道路。在中國,視障人群超過1700萬。對他們而言,接受教育、獲取信息的最有效方式是將作品制作成盲文版、有聲讀物等無障礙格式。

  根據世界盲人聯盟的統計,每年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圖書出版,但對于視障人群而言,由于版權等問題,他們能獲得的不足十分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3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員國通過了“馬拉喀什條約”,旨在通過版權限制與例外,為視力障礙等群體獲得和利用作品的機會,從而保障其平等獲取文化和教育的權利。中國雖然是該條約的第一批簽署方,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現行版權法的制約,直到2022年才真正落地。

  而在9月1日開始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無障礙信息交流一章中,明確地寫道:“國家鼓勵公開出版發行的圖書、報刊配備有聲、大字、盲文、電子等無障礙格式版本,方便殘疾人、老年人閱讀。鼓勵教材編寫、出版單位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實際,編寫、出版盲文版、低視力版教學用書,滿足盲人和其他有視力障礙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許未來,對于那些像梁江波和董麗娜一樣的人而言,這條路會平坦一些。

  為了實現理想中的生活,梁江波每天都要克服出行中的種種障礙,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障礙,一方面是求助他人時內心的障礙。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數據,中國有超過8500萬的殘障人士,有人曾這樣比喻,這個數量大概與你身邊姓張的人數相當。然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有關殘障人士出行的調查顯示,73.2%的受訪者很少在公共場所見過殘障人士。

  邵磊是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的院長,他深度參與了這次《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制定的全過程。

  邵磊:我們身邊看到的殘疾人很少,沒有殘疾人朋友,這恰恰說明了對于有特定障礙的人群,他能不能很自主、很自由來參與到我們生活環境里邊。自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每個人都希望能很體面,能很有尊嚴,能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往往作為一個門檻或者是一個標準,一個水平面來考量我們無障礙設施的成果。

  事實上,早在199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就規定:國家和社會逐步實行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采取無障礙措施。然而今天,如果以北京街頭出現殘障人士的頻次為衡量標準的話,這30多年的成果與經驗要如何看待,殘障人群的生活又會因為新法的實施而產生怎樣的改善呢?

  無障礙環境:如何“從無到有,到有效”?

  盲道,是引導視障人士行走的通道。國際標準的盲道表面有兩種圖案,長條形的叫行進盲道,是對于方向的引導;而圓點形的叫提示盲道,代表著前方環境即將發生變化,如遇到路口、坡道等等情況。

  2005年,《新聞調查》播出《障礙 無障礙》,探討北京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效果。這一年,距離北京市建成第一條盲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當時全北京已經鋪設了1171公里的盲道。但即便如此,視障人士在出行時還是會遇到許多超乎想象的困難。

  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和殘奧會,為了滿足國際奧組委會對于舉辦城市的無障礙環境要求,北京的無障礙環境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的發展。但多數設施有而無用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實質的解決。

  而在2018年時,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北京市已經配備車身明顯帶有無障礙標志的公交車1.2萬多輛,并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帶動下大量投入使用,但近年來,大量無障礙公交車淪為擺設的新聞屢見不鮮。有了無障礙設施,并不等于無障礙環境就好了。

  出租車司機:坐著輪椅滿城跑,沒有家屬陪他,出門不方便,不是明擺著給別人添麻煩。

  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數。早在上世紀,以“殘廢”一詞定義殘障群體十分普遍,大量媒體、影視作品對于殘障群體的刻畫十分單一。一直以來,大眾對于殘障群體的接納度普遍不高,而在邵磊院長看來,“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有不同于以往的在本質、在觀念上的轉變。

  邵磊:無障礙之所以是個社會問題,就是它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永遠存在。既然它是個社會問題,人、需求、社會在變化,這些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也在變化,這件事是一個交互的,既要社會環境朝一個目標、一個價值方向去努力。但另一方面,從殘障人士自身也要勇于參與到社會生活,不斷挑戰這種不平等、不多樣的狀態。法律給了你權利要參與,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典型的,大家共同努力,共商共治的治理過程。

  正如邵磊院長所言,在新法中,我們看到這樣的表述:國家鼓勵工程建設單位在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和竣工驗收等環節,邀請殘疾人、老年人代表以及殘疾人聯合會、老齡協會等組織,參加意見征詢和體驗試用等活動。此外,殘疾人聯合會、老齡協會等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聘請殘疾人、老年人代表以及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情況進行監督。

  讓殘障人士參與到無障礙環境建設中來,鼓勵他們為自己發聲,這樣的轉變意味著什么,又能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為了更好的無障礙環境,為自己也為大家

  在北京,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坐著輪椅,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們專挑無障礙設施的毛病,而杜鵬就是其中一位。隨著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杜鵬也表示自己以后干活腰桿可以更硬了。

  杜鵬關注北京地鐵已經將近10年了。為了讓輪椅使用者更便捷地乘坐地鐵出行,從2014年開始,歷時7個月,杜鵬和小伙伴們搖著輪椅跑遍了1號線、2號線、4號線、10號線,共計81個地鐵站,當時他們總結出幾大問題:無障礙車廂標識不全、無障礙專用寬閘機與地鐵站入口都沒有張貼無障礙標識、無障礙車廂的輪椅固定裝置有損壞、無障礙裝置處沒有地鐵分站號碼告知、北京地鐵app上的無障礙信息存在錯誤。在北京市殘聯的支持下,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出版了《首都無障礙出行手冊——地鐵篇》,成為很多殘疾人朋友手中的“出行寶典”。

  而這樣的經驗也開始被不斷復制,2018年時全國首屆無障礙通用設計研修營正式開講,志在培養輪椅使用者成為專業的無障礙體驗專家。

  實際上,普通人代替殘障人士做出的無障礙設計,很容易產生問題。用殘障人士的話講,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成為一道社會治理的“必答題”?!稛o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實施得以獲得廣泛關注,也正是因為無障礙環境是所有人的期盼。

  嚴宇橋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在讀博士研究生。1996年,他出生于河南鄭州,他從小就不能直立行走,但身體的殘疾并沒有影響他的學業。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嚴宇橋考取北京師范大學并順利保研。2021年,嚴宇橋以綜績第二名考入了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路走來雖然順風順水,但他也感受到外界對于自己態度的轉變。

  嚴宇橋:我在小學的時候,或者是兒時,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被救助的狀態。來人就是,我覺得你可能會需要什么樣的東西,可能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一個協商機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就算我是輪椅使用者,我也不能完全猜想到視力障礙者需要的生活場景。殘障群體也是需要深度參與,我們才會更加有效果,這是我感覺很重要的一點。

  2016年,清華大學開創了無障礙發展研究院。事實上近年來,許多高校對于無障礙環境的研究比以往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更為彰顯。

  邵磊:如果從目前的立法狀態來看,我覺得最需要去突破的,是強制力的事情。我們立法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權利,是不是在真正的司法實踐中好用,法官能用,殘障人士、老年人或者有需求的人能不能充分利用這個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還有待檢驗。

相關文章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人民路新時代商務大廈10樓 客服熱線:0310-3181999
邯鄲之窗  m.bm-sj.com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在線交流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61號 冀ICP備12015509號-8